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Stimson 法在老年人肩關節脫位中的應用及機理探討

Stimson 法在老年人肩關節脫位中的應用及機理探討
引用文章:中國矯形外科雜誌 2004 年1 月第12 卷第1 、2 期 Orthop J Chin , Vol112 , No11 、2  January  2004



經典Stimson 復位法
以右肩關節為例, 經臨床和X 線檢查確診後, 令患者身
體左傾30°~ 45°位於復位床上, 頭部與軀幹成直線, 背部墊
枕。使患肢依靠其重量自然下垂3~5min , 並行患肢輕度搖
晃及旋轉。然後於前臂做皮膚牽引, 依患者不同體重懸掛重
量約5~6kg , 牽引時間10~12min , 肩關節即可復位。如複
位元困難, 可在維持前臂牽引的情況下, 調整頭部墊枕高度
(圖1) 。

改良Stimson 復位法
患者體位、姿勢同前, 維持前臂皮膚牽引, 肢體自然下
垂3~5min , 患肢輕度搖晃及旋轉。術者立于患者身後或身
前, 右手固定骨盆, 左手牽拉患者健側肘部, 沿身體冠狀面
行輕度牽引、搖晃及旋轉, 數分鐘後便可復位。如左肩關節
脫位, 患者體位相反姿勢同前, 術者雙手位置互調( 圖
2 、3) 。
對合併有肱骨外科頸、及肱骨骨折者, 關節脫位復位後,
減輕肢體牽引重量至315~510kg , 採用適當手法整複。在維
持骨折對位元、對線良好的情況下, 囑病人坐起, 在胸前輕度
外展、內收肩關節, 檢查方肩消失, Dugas 征陰性, 表示肩
關節脫位已重定成功, 如合併骨折應用超肩夾板、石膏托或
外展架固定4~6 周。合併有腋神經損傷者, 採用搭肩位胸肱
石膏固定4~6 周。

Stimson 法及改良Stimson 法的作用機理
經典Stimson 肩關節復位法主要是利用床邊對肱骨的杠
杆支點作用和重力, 促使肱骨頭向外從破裂的關節囊複入。
改良Stimson 法的原理就是利用肩關節及上肢肌肉之間靜力
性與動力性的有機統一, 以肩胛骨為支撐對抗牽引, 減少肩
胛骨的活動, 肩胛骨關節盂面朝前內下方轉動, 回到其原來
的正常位置, 減少肱骨大結節與關節盂緣的嵌壓力, 同時起
到了固定肩胛骨的作用, 避免肩胛骨的浮動。當斜臥位復位
時, 肩關節外展90~ 105°, 前屈70~ 80°, 外旋35~ 45°時,
此位置肩胛岡軸線與肱骨幹軸線平行或重疊, 肩關節的三角
肌、岡上肌和岡下肌都處於鬆弛狀態, 內旋提高了岡下肌上
部舉臂能力, 外旋時增強了肩胛下肌上部的舉臂能力, 即使
岡上肌功能缺失的患者仍能抬舉上肢。牽引時牽引力直接作
用於肱骨, 迫使脫位之肱骨頭向外上方滑移靠近肩胛盂, 暴
露於腋前下, 使脫位的通道開放, 並減少了肱骨大結節與關
節盂緣之嵌壓力, 迫使肱骨頭從外側大結節、解剖頸處復位,
肱骨頭的旋轉中心靠近其幾何中心, 提高了肱骨頭納入關節
盂的幾率。
肱骨近端骨折可以被視為冰山的頂部, 整個冰山就好像
是肩部, 包括與肱骨近端骨折同時發生的所有軟組織損傷,
其約占全身骨折的4 %~5 %。導致關節僵硬, 不能重建肩關
節的被動活動, 可影響肩關節的力學及隨後的上舉功能。老
年人反應遲鈍, 常合併有心肺部疾患, 跌倒時上肢來不及外
展, 往往處於內收位元損傷, 兩部分的骨折通常累及肱骨大小
結節或外科頸, 由於肩關節解剖特點, 臨床上多由於外力、
肌力、重力多見不穩定型、內收型外科頸骨折。Stimson 法通
過前臂皮牽引, 消除了三角肌的垂直剪力作用, 使肩部肌肉
達到了靜力性與動力性的平衡, 充分發揮了筋能束骨的功效,
使骨折達到了理想的復位, 符合骨折復位是骨折移位反過程
的復位原則。

Stimson 及其改良法的優點
 逆創傷機制復位, 減少了不應有阻力。通過斜臥位下
牽引, 使患肢能夠處於後伸位, 並逐漸由畸形位置變為受傷
時外展、外旋、後伸位。復位過程成為創傷逆過程, 復位牽
引力與復位途徑一致, 減少了牽引力與復位途徑因不一致而
導致的不應有阻力。
該方法巧妙地綜合利用了杠杆、重力、牽引、肌張
力、肌力五者的合力作用關係, 因為動力臂長而省力, 利用
患者的自身體重及牽引力形成向下的作用力, 能有效的增加
反作用力並使這五種力達到絕對統一, 符合肩關節解剖及生
物力學原理。

單人操作, 不用麻醉。而且一人整複時, 能很好的掌
握力度, 配合協調, 減輕了因坐位、平臥位整複時肩部肌肉
緊張對骨折斷端的牽拉, 減少了肱二頭肌腱磨損、斷裂幾率,
不加重關節囊及關節軟骨的損傷。避免了肱骨頭和術者的合
力對腋區組織的擠壓, 保護了腋動靜脈及臂叢神經, 減少了
醫源性損傷。

減少了撞擊綜合征、肩袖撕裂引起的關節疾病、鈣化
性韌帶炎、復發性脫位、肱二頭肌腱滑脫等併發症及加重
Bankart 、Hill2sach 損傷。
適用於高齡骨質疏鬆症及喙突下型、鎖骨下型脫位的
患者, 新鮮性脫位、復發性脫位, 前後盂下脫位, 本方法均
適用。尤其適用於合併外科頸、肱骨骨折、肋骨骨折、傷前
患有冠心病者。

注意事項
適度牽引, 避免SLAP 損傷〔2〕。
功能鍛練: ①早期(4 周以內) 以預防肌萎縮、促進
骨折癒合為主。②後期(4 周以後) 以有效恢復肩關節功能,
積極改善肩關節的功能為主。
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 一般不需要作特殊處
理, 隨肩關節復位多可自行復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